搜索    |    登录
-->

学生中心

德育动态返回到头条

余永红教授“激发孩子持久的学习动力”家长报告会

上传时间:2011-11-08 17:08:53   来源:石室天府中学  浏览:

  11月4日,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关工委)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爱心之家”亲职教育研究中心专家、全国人大代表、部级劳动模范、特级教师余永红教授来到我校,针对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激发孩子持久的学习动机这一主题,在石室天府讲堂与在座家长一同讨论了这一话题。

  家教误区:关注越多收获越大

  余教授说,孩子爱学习、成为学习的赢家,是每个父母最大的心愿。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投入了诸多的关注:陪着孩子学,为孩子报各类培优班,有的家庭甚至倾其所有为孩子择名校,“考多少分”、“排多少名”时刻响彻孩子耳际。不少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学习的关注越多,收获将越大。可事实却证明了这是一个误区。

  据称,中国关工委曾对全国10余个省市区的万余名小学生做过一组调查,10个孩子中有接近5人有厌学倾向,这一结果超出了专家们的预料。

  余老师称,许多家长想到的就是给孩子读好的学校,找名师带班,然后就等着孩子爱上学习的那一天,但实际上,孩子爱上学习必须以自己想学为前提,一个孩子有求知欲、想学,就算现在成绩一般,将来赶上也是必然的事。所以,如何让孩子对学习有好感,继而爱上学习,才是家长们真正需要关注的。

  生动事例:让孩子快乐学习

  余永红称,学生有三种学习状态:如果学习让他痛苦,他肯定会逃避学习;如果学习令人乏味,他肯定会应付学习;如果学习让他快乐,有“赢”的感觉,他就会爱上学习。

  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余永红提出了四点建议:

  1.兴趣能让孩子爱上学习

  爱因斯坦曾被人们誉为天才,可他却说:这个世界,没有天才,只有兴趣!孩子的兴趣在哪里,他的优势和天赋就在哪里。

  针对家长们的疑惑,余教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多动少年,游泳冠军。 十几年前,美国巴尔的摩一家医院的精神科,经常会看到一个小男孩的身影,患有多动症的他面对医生,总是不情不愿。十多年过去了,这个小男孩现在成长为一条举世闻名的“飞鱼”,他就是菲尔普斯。那时,他还不足7岁,生在一个中产阶级之家,父亲是一名警察,母亲则是中学的教师。

    少年时代的菲尔普斯患上了多动症。他精力旺盛,手总是闲不下来。菲尔普斯的母亲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把儿子推向泳池。“的确是因为多动症,我才去练游泳的。当我在体育场上或游泳池里,我会觉得非常放松,无拘无束,通过释放自己的力量去获得快乐。”菲尔普斯并不讳言这一点。 
    正是因为游泳,他逐渐摆脱了多动症。走上游泳之路后不久,菲尔普斯就在巴尔的摩游泳学校遇到了现在的教练鲍曼。后者发现了小菲尔普斯天赋秉异,开始着力培养。在菲尔普斯10岁那年,他就破了一项该年龄组的全国纪录。悉尼奥运会,15岁的菲尔普斯牛刀小试。他闯进了200米蝶泳的决赛,最终名列第五。 
    尽管未能登上领奖台,他已经在创造纪录。当时,他是68年以来,最年轻的美国奥运选手。现在回想起来,他对第五的成绩仍无法满意,“那是我第一次出国参赛,当时场馆里有18000名澳大利亚人在尖叫,声音太大了,我没能真正准备好参赛。” 
    悉尼奥运会后5个月,菲尔普斯就打破了200米蝶泳的世界纪录,当时他15岁零9个月,成为打破世界纪录最年轻的游泳选手。从此,菲尔普斯一发而不可收。 
  而男子100米蝶泳决赛,更富戏剧性。前50米,菲尔普斯还排在第七,凭借最后时刻的冲刺,他比捷克的查维奇早0.01秒触壁。昨天终于成就八金梦后,菲尔普斯喜不自禁,“我有过很多梦想和目标,奥运会夺八金是最大的梦想,现在我美梦成真,最希望马上去看望我妈妈。” 

  “我们都知道兴趣的重要性,但是,我感觉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活动现场,一名家长说。另一名家长则表示,自己的孩子除了玩,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想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比登天还难。

  余永红说,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重点就是要抓住兴趣的本质:好玩!试想如果知识能够变得好玩、有趣,那就一定能激起孩子的兴趣。“发现并呵护孩子的兴趣是父母的天职,家长要避免一次次不经意的训斥抹杀了孩子的兴趣。”

  2.打开好奇之门,让孩子主动学习

  好奇心表明了孩子有求知欲,有了它,孩子就会主动思考,并想方设法找到答案。好奇心除了能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外,还能培养他们学会学习的能力。

  但现在的问题是孩子不好问、不愿问、不会问,造成了不少学习问题,比如:孩子平时作业做得不错,可一到考试就不会;一道题会做了,但稍微变化一下形式就又不会了;作文书看了一大堆,可到自己写起来,就跟挤牙膏似的,数着字数凑文章。事例:北京一民工有一天找到余教授,义愤填膺的说“她要去状告教育局长,为什么考试不考书本上的,光考课外的,害得我孩子考不上好学校。”

  余永红称,这些学习问题的症结在于,孩子对所学知识没有好奇,学的时候,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听什么就记什么,没有积极思考。这种方式的学习其实是一种“死学”,学生表面看来是“学会”了,可由于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到运用的时候就抓瞎!学生年级越高,对独立思考、主动思考能力的要求也会越高,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小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升到中学却垮下来的原因。

  “建议你们不妨做个问题爸爸(妈妈)。”余永红说,很多时候,家长在孩子面前过于高大,孩子的什么问题在家长面前都不是问题,沮丧的心情压抑着孩子的好奇心。家长要引导孩子去发现问题,带着无数个为什么,观察、思考,让孩子追着老师问,追着家长问,直到明白为止。

  3.打开梦想之门,让孩子获得持久动力。

  在10余个省市区调研时,余永红都能听到家长们反映这样的问题:孩子学习没动力,推一步走一步,很是心烦。“其实,这表明孩子没找到学习的理由,没有目标!”

  余永红说,人在梦想的激励下不断客服困难,每个孩子的梦想就是国家、民族的希望。康多莉扎.赖斯(Condoleezza Rice)1954年11月14日出生在种族隔离制盛行的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小名康迪。和那里的很多黑人儿童的悲惨命运不同,赖斯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家人的保护下顺利长大,并凭借个人的努力获得了成功。据说当年赖斯还是位小姑娘时,在白宫对外开放日,像其他的游客一样,母亲带她前往参观。那时种族歧视严重,因是黑人的缘故,她们被拒之门外。小赖斯对此刻骨铭心,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在未来的一天,能够堂堂正正地跨进白宫这道门槛。历史的演进没有辜负小赖斯的这片苦心。

  天才儿童 黑人骄傲

  赖斯家相信这样一条严峻的真理:黑人的孩子只有做得比白人孩子优秀两倍,他们才能平等;优秀三倍,才能超过对方。父母告诉康迪,在伯明翰以外有更多的机会,如果她勤奋学习,力争上游,就会得到回报。“你可能在餐馆里买不到一个汉堡包,但也有可能当上总统。”

进入学校后,康迪学习十分出色,一年级和七年级都跳级了。回忆起自己童年的经历时,赖斯说:“伯明翰光怪陆离,种族隔离无以复加,但黑人社区建立了自己的世界。我上过芭蕾舞课,学过法语,还上过礼仪课。”康迪的外祖父母从各方面保证孩子们不受种族主义的伤害。康迪的舅舅回忆说,他父亲宁愿他们回家上厕所也不让使用种族隔离的公共设施,“实际上,我一生从未坐过种族隔离的公共汽车。”

然而到1963年,伯明翰却成了暴力和民权运动的大熔炉,广大黑人成了种族思想根深蒂固的伯明翰警察当局的打击目标。赖斯的父亲和大部分黑人不得不自我武装起来,防止有暴力倾向的白人进入黑人社区。1969年,父亲在丹佛大学谋得教职,全家随之迁居丹佛,彻底走出了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康迪进入圣玛丽学校读书,这年她13岁,第一次进入了不实行种族隔离的学校。

幼学钢琴 迷恋体育。赖斯的母亲是一位钢琴教师,因此赖斯从幼年时起就开始接受母亲孜孜不倦的音乐教育。很快,她就坐在教堂里母亲弹风琴的凳子旁,开始了母女合奏。4岁时,她掌握了一些曲子,开了第一个独奏会。

赖斯一直梦想成为职业钢琴家,16岁那年她进入父亲所在的丹佛大学拉蒙特音乐学院学习钢琴演奏。然而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期间,她精心构造的计划被打碎了。那年夏天,她参加了著名的阿斯本音乐节,遇到了有生以来最残酷的竞争。“我碰到了11岁的孩子,他们只看一眼就能演奏我要练一年才能弹好的曲子,我想我不可能有在卡内基大厅演奏的那一天了。”

除了钢琴,赖斯在运动方面也很有天赋,网球和花样滑冰玩得都很出色。她每天早上4:30就起床,去溜冰场练习步法,从旋转、侧滑、前冲、穿越、踮脚到组合动作和双人滑。儿时的她受父亲影响,对美式橄榄球十分着迷。她曾经开玩笑地说,如果能够当上美式橄榄球联盟主席,她宁愿不当国家安全顾问。

偶然机遇 改变人生

  在大学里,一堂国际事务课改变了她的命运。那堂课的主讲者是约瑟夫·克贝尔,主题是列宁的继承者斯大林。赖斯突然发现,“苏联政治居然那么有意思”,她说:“俄罗斯让我从音乐中跳了出来。”

19岁那年,赖斯大学毕业,26岁获博士学位,精通四门语言的她随后成为斯坦福大学的助教,专攻苏联的军事事务。

  学习是项艰苦的任务,需要成就感来提升学习动力,家长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有“赢”的感觉。

  许多家长曾向余永红抱怨道,赏识教育不管用,“我天天对孩子说‘你真棒’,但一个月下来,孩子一点好转都没有。”对此,余永红称,让孩子有成就感,一定要他自身认可自己,反之,旁人再多溢美之辞也不管用。

  这又是个真实的事例。一个孩子学习特别粗心,为此,家长头疼极了。“和孩子一起玩‘警察找坏蛋’的游戏吧。”余永红建议家长说,每天孩子做完作业后,大人可陪他玩游戏,孩子是警察,作业中的错误是坏蛋。随着孩子一声声欢呼,他作业中的错误也越来越少。

  另一名女孩在课堂上读英语时,因为语调不准被同学嘲笑,从此不再开口说英语。母亲在请教余永红后有了主意。一天,女孩的爸妈对她说:“今天有位外国人可能要和我们交流一下工作上的事,可我们听不懂也不会说,多丢人啊,以后你就教我们学英语吧。”女孩听了两眼放光。这之后,每天晚上,女孩开始给爸妈上起了英语课,这一做法不光让孩子再次开口,还促进了她自身的学习。

  4.打开自信之门,给孩子赢的机会

  让孩子爱上学习、成为学习的赢家,必须要有良好的习惯作保证。许多家长总是这样对孩子说:“只要你好好学习,什么事都不让你做。”殊不知,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生活习惯的养成。

  如何培养,余永红给家长们进行了点拨。

  首先,养成好习惯,是成功的保障

  坏习惯总会给人带来不便和困扰。只有让孩子感到这一困扰,他才会萌发改正的想法。如孩子特别磨蹭,家长不用催;孩子上学迟到了,或是由于做作业时间拖拉,占用了看电视和玩耍的时间,家长也不要多说。只有当他被磨蹭的坏习惯困扰了,才会萌生改正的想法,这时,家长再站出来帮孩子改正。

  其次,让孩子为行为承担后果。

  许多学生丢三落四,作业本丢在家里了,有家长帮着送来;作业做错了,有家长帮着改正。所以,孩子的小毛病总是改不了。“要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余永红说,面对这些小毛病,不妨让孩子吃点苦头,孩子没带作业、作业错了,就让他们挨老师的批评,这样的经历能让他们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继而引导他们培养好习惯。

  再次,好习惯形成至少需要21天。

  余永红称,国外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需要坚持21天,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克服惰性的过程,也是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若想孩子真的养成受益一生的好习惯,还要调动“兴趣、好奇、梦想、自信”等孩子内心的力量,让孩子将好习惯坚持21天,将好习惯变成自然。

  和谐美好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

  家庭是中小学生习惯形成的温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对学习是否有兴趣、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和家庭氛围。

  余永红说,许多爱看书的孩子都有着爱看书的家长;家长的习惯好,孩子的习惯自然好,这就是最好的说明。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家长要求上小学的孩子爱学习,自己却总是坐在电视机前或是麻将桌前,孩子看在眼中心里却不服气,想让他们爱上学习自然也难。

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教育孩子感恩

余教授说要教育孩子懂得感恩,懂得感恩,才能做人;要教孩子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朋友。要善待皱纹的每一个人,而不是处处为自己树敌。余教授说:要家长要经常对孩子说:“老师多不容易啊,老师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公正的,要永远感恩你的老师啊!”

珍惜生命

  余教授说,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并不是永恒,因为当你一生下来,死亡也跟着你一起生下来,生命中每一片刻都在朝死亡移动,所以我们只能抓住生命的每一个瞬间。贺拉斯告诉我们:“每天都想象这是你最后的一天,你不盼望的明天将越显得可欢恋。”这句话是让我们珍惜生命,感激生命中的每一天。
     活着,真好!然而人不可能永远活着,生命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就开始走向死亡,就开始与死亡做一生的搏斗。所以活着,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生命只有一次,要真实地活着,且活得尽可能地精彩和珍惜生命的人为数不多。每一次风雨之后,让心灵感受生命拔节的人更为寥寥无几。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而生命一旦来到这个世界上,便负有严肃的生命使命,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我们的生命?
     据说当代是“自私与不负责的时代”。多年前,三岛纪夫和川端康成都是日本著名的作家,但是却先后自杀了,一个是切腹,一个是含煤气管。他们的死,据许多心理学家分析,可能是唯恐自己身体及创作能力衰退,而企图在生命的巅峰陨落,以保存世人最美的印象。其实,敢死,固然精神可贵,敢活有时比敢死更为可贵。因为生命本是脆弱的,但脆弱的生命一旦勇敢地承担起使命和苦难,才显出一种尊严。有时你要记住,你活着毕竟是为自己,不是为别人。生命是从你造化接受的恩赐,你有责任承当这项恩赐。你若不珍惜生命,善巧运用内外条件去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你就未尝真正做到“主人翁”。佛说:“命在呼吸间。”人无法管住自己生命,更无人能挡住死期,让它永驻人间。《涅盘经》说:“人命之不息,过于山水。今日虽存而明日难知。”这就是说,人类生命流逝的速度比滔滔而下的山溪更为迅速,转眼之间就消逝了。今天虽平安,可谁也无法保证明日的安定。《摩耶经》中有一节谈到,人生的旅程就是“步步近死地。”一天一天、一步一步接近死亡,这就是人生的真相。既然生命这么来去无常,我们更应该好好地珍惜它、利用它、充实它,让这无常宝贵的生命,散发出真善美的光辉,映照出生命的真正价值。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明明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却又迷惘自身的价值。楚辞体的辉煌抹不去汩罗江畔的哀怨;向日葵的一抹金黄的永生抹不掉枪响后灵魂被锯割时疼痛的煎熬;诗坛上的中国童话抹不去魂断激流岛的悲剧;法国的《羊脂球》抹不去喉管割破时的血腥味;俄国诗人叶赛宁,他的死也很艺术的—— 他割开自己的血管,以笔蘸着流下来的血,写他最后的一首诗,直到血尽人亡;还有美国的普拉斯、杰克·伦敦、海明威,到苏联的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中国的海子、戈麦、徐迟等等,一串长长的名字是列不出尽头。很多作家都自杀了,我想主要是他们获得不了那个时期生命所需的那种宁静,他们会被逼成歇斯底里的。他们的判断力太明智又特别强,所以选择了谢绝人世的方式。面对死神的到来,田汉说过一句话:“艺术家不妨生得丑,但不可死得不美!”是的,那简直是一些艺术的殉道者。
      生命一旦结束,便无法复生,一去不返了,所以生命是无价之宝,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既然如此,我们应在有生之年,善用上苍赋予的生命,为自己,也为社会做出点贡献,才不致于辜负那些为我们生命存活付出心血的人。
     生命作为一个流程,流程中充满着尴尬,每个人都必须承受生活中所有挫折和痛苦,好好活着,善待生命,而我们有时无力抗拒这种尴尬时,活下去的确需要很大勇气,非大智大勇者所不能为。敢活有时比敢死更可贵,因为生命是短暂的,因而也是宝贵的。在这短暂而又宝贵的生命里,应善待生命,好好活着,抓住生命中每一瞬间,不应选择消极的方式结束生命,却私自将痛苦和迷惘长久地留给亲人和世上。余教授深情的说,挺一挺,坚持坚持,前面就是柳暗花明。

  教育孩子热爱阅读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阅读日”。这一天是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另据图书馆杂志,世界阅读日来源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一个传说: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从此书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4月23日成为“圣乔治节”。

  余教授问家长:“你们家为孩子准备了一张小书桌吗?有孩子自己的房间吗?你们外出是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还是买书呢?”

“你们给孩子买书了吗?”

“孩子,今天你读书了吗?”

  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无论一个人、一个团体,还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