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时间:2016-01-28 00:57:31 来源:德育处 浏览: 次
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记得乡下有一个老奶奶,她最恨人叹气,听到人唉声叹气,就骂骂咧咧:“叹什么气,不知道一叹三年穷吗?”
只有一种情况例外。
倘若她听到你肯为别人家的苦难叹气,她非但不骂,还会与你一起长一声短一声叹半天。末了,她抚摸着你,眼神里满蕴着爱与悲悯。然后,语重心长地对你说:“孩子,你心眼好,能为别人叹气,你会有福的。”
大爱若悯,悯大爱
有心怀慈悲之人在菩提树下曰:“普度众生,心怀慈悲,然后知大爱不过一场悲悯。”
悯是内心最柔软之处的大爱,便也不负如来不负卿。
悲悯世界,是大爱。
已过不惑之年的余秋雨,放下凡尘世际,一袭青衣,踏遍世界万水千山,追寻人间大爱,予我们以最为深沉的悲悯情怀。
在战火纷飞的中东,他用一只笔述尽《千年一叹》的悲苦彷徨。看妻离子散,看狼烟滚滚,看人 生炮与火、冷与暖下的世界文化,更看世间人情、苍生百态的悯与爱。
这场际遇,曾有人问他,那里动荡时局,何以往?
他答,我是去探访人类文明的百般漂沦与世间悲悯情怀。
是了,余秋雨的爱早已渗透铅华,清绝日朗地书写在中华文明下。如若没有他舍身不顾、一往情深,如若没有心中对历史的敬重、对世间的悲悯,何以有《千年一叹》与《行者无疆》的巨著?何以有浅淡从容的中华乃至世界文明后序之言?
疮痍博大的文明下,是一颗载悯之心,而后只大爱。
悲悯历史,亦大爱。
颇为敬仰德意志民族,当然不是因为其创造世界大战的野心肆虐,亦非时下流行的“崇洋媚外”之风。却为多年前的一个感动世界的场景。
时任西德总理威利•勃兰特在祭拜“二战”他国死难者时,满含泪水,自发跪立在纪念碑前,久久难以平静。
这一刻,这一场“华沙之跪”,世人感受到无以名状的震撼,更感受到来自一个总理真诚的赎罪、一个民族沉痛的悲悯情怀。德意志民族心怀沉重的歉意与反思,心怀大爱的怜悯与悲痛。
一个总理跪下了,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却永远地站立起来。他们以悯待世界,世界便还以人间大爱。
反观日本,同样无情凌辱他国,同样是所谓“正义战争”的失败者,却不知反省,更不知何谓悲悯、何谓大爱。他们只一味否认历史,一味妄图改变历史,不予生灵以真诚的敬畏悲悯。绝无大爱!怎有大爱?
悯这大好山河、花好月圆是情怀之大爱;
悯那生离死别、生灵涂炭是道德之大爱;
悯厚重历史、文明渊源更是人间之大爱!
周树人说:“隔壁的孩子在哭,楼上的青年在狂笑……人类的悲欢并不想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为别人叹气,存普渡苍生、怜悯慈悲之叹,便是功德圆满之时、心悯大爱之刻。
大爱若悯,悯是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