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时间:2018-01-25 18:18:06 来源:本站 浏览: 次
人文四天 “非遗”文化进校园,托举四天中华梦
千百年前,
一方纸,可化作鸟语花香;
一匹布,可织就锦绣山河;
一片叶,可折叠慧心巧思;
一瓢糖,可勾勒栩栩生灵;
一把琴,可演奏碧海青天;
一壶茶,可泡出日月舒卷。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围绕十九大提出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动”的目标,12月27日下午,我校高一年级师生在体育馆,欢聚一堂,走进“非遗”的大观园,共享一场文化盛宴。近距离感受古老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让同学们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文化瑰宝,让非遗文化经久不衰,为世界唱响中国梦。
本次活动邀请了多位非遗文化传承人,由他们带领同学们体会工匠精神,妙悟古蜀遗韵。
活动伊始,学校国际部主任陈小叶老师在开场时进行了致辞,她谈到:非遗文化灿若星河,作为石室天府的莘莘学子,我们不要忘记传承传统文化之重任,积极将优秀的民间文化传承和传播开来,真正实现教育的国际化。
在石室天府中学这块沃土上,非遗传承人播撒了希望的种子,期盼“非遗之花”在石室天府绽放,永不凋零。剪纸传承人袁成祥先生,将非遗文化的传承信物——“荣耀石室,榜样天府”剪纸作品赠予学校。
袁老师赠送学校剪纸作品
随后,高一年级领导小组成员孙学强老师为狮子“点睛”,宣布非遗活动正式开始。
高一年级领导组成员孙老师为狮子点睛
本次展演项目主要包括非遗讲坛、非遗展台、非遗影院等环节,项目囊括剪纸、绳编、糖画、茶艺、皮影戏、舞狮、川剧、蜀绣、蜀锦等。精深的讲解、精彩的表演,感染了全体师生,现场互动鹊起、掌声不断。
活力十足的舞狮表演一上台便燃爆全场,全场氛围热烈。伴随着同学老师们的热烈掌声,舞动的狮子时而威武雄壮,时而憨态可掬,时而卧伏纵扑,时而跌打翻滚,形象逼真,动作矫健活泼,赢得阵阵喝彩。
舞狮是别具一格的文化艺术形式,它经久不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几百年来,它已演化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长嘴壶茶艺表演是中国茶道中一种较为大胆的演绎形式。表演中茶艺老师将掺茶动作融合传统茶道、武术、舞蹈、禅学、易理等,令其充满玄机妙理奥妙。
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两位茶艺老师献上了精彩绝伦的表演,赢得同学们此起彼伏的掌声。一个扭转、一个提壶、一个俯身,动作行云流水,在力量与优美之间,一杯茶汤悄然出世。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纷纷叫好。
在后来的互动环节,茶艺老师细心讲解提壶、掺茶的要领,让同学们亲身体验长嘴壶茶艺的妙趣。
随着一曲音乐缓缓响起,一位身着戏服,头戴脸谱,矫着身段,比划着云手的川剧变脸演员走入场地中央。同学们瞬间沸腾。
变脸演员手中折扇一舞,拉开了变脸的序幕,原先还是一张红色关羽的脸谱,一瞬间,身一转,脚一抬,扇一挥,就变成了黑脸张飞,让同学们看得眼花缭乱,不约而同的拍手叫绝。
随后,变脸演员迈着“八字步”走向座位上的同学们,坐在前排的同学争先恐后与变脸演员握手。
川剧变脸演员精湛娴熟的舞台功底,精彩上演一张张脸谱的交替变幻,让同学们感受变脸奇幻与神秘。
剪纸
剪纸传承人(袁成祥):指尖流转,花鸟跳跃,剪出锦绣前程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七剪八剜,展开来居然是活灵活现的新娘、兔子、小猫、……剪中物,纸中情。
通过展示民间手工艺人丰富多彩的剪纸作品,以色彩浓艳、对比强烈、装饰感强、民间味浓、富有韵味节律的剪纸艺术作品呈现剪纸文化兼具妩媚娇艳和淳朴之美的艺术魅力,让同学们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刚健有为、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在剪纸传承人袁成祥先生的讲授下,同学们都认真学起了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一张小小的纸,片刻就变成一幅幅花鸟虫鱼,让同学们深深感受到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
剪纸的魅力让同学们兴奋不已,人群中,同学开心地说:“剪纸很漂亮,我要多剪几幅作品 ,留着春节的时候送给朋友。”
皮影
皮影传承人(周军):灯火相传,光舞影动,坐看悲欢离合
一块白布就是舞台,灯光亮,锣鼓声响,在周老师的倾力表演中,那些没有生命的皮影好像活了一样,精灵般挪移闪现的身姿,讲述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一招一式深深地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彰显着优秀文化的新魅力、新活力。
传统皮影戏《关羽斩蔡阳》、《白蛇传》就这样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同学们面前。第一次近距离观看这样精彩的皮影戏,同学们聚精会神,饶有兴致。
接下来,周军先生又演绎了一段《成都皮影变脸》。这是个创新节目,用成都传统的皮影变脸技法,跳骑马舞,结合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同学们连连叫好,掌声如雷。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邀请三位同学与周军先生共同表演一出皮影戏,把现场氛围调动到顶点,现场笑声不断。同学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感受到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
绳编
绳编传承人(张国庆):妙手生花,结你所愿,编织千千情结
一根绳线,变化无穷。同学们围坐在展台边,认真听着张老师讲解传统手工艺知识,仔细观看绳编制作过程,并亲自动手实践体验,五彩斑斓的绳子在同学们的手中上下翻飞,观察、揣摩、领悟、实践后,大部分同学基本能够独立完成编织。
在中国很古老的时候,并没有文字去记录事情,只能靠“结绳记事”。可是,绳结除了记事外,还能用于节日的庆祝活动哦。在绳编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都学得非常认真,默默许下自己的心愿,给绳子打上结,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心愿就这样被记录下来了。
糖画
糖画传承人(陈启林):勾勒梦想,甜蜜记忆,放飞美好童年
温暖的灯光下,一个个糖画晶莹剔透,活灵活现,吸引了许多同学们争相围观。糖画老师端坐于糖画摊前,执勺在手,经过短暂构思,飞快地将勺中的糖液挥洒在光洁如镜的大理石板上。
插图34
凝固的糖液形成神奇的图画,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戏剧人物……待新鲜的糖画凝固后,糖画老师用一根竹签把一件件作品粘合提拿起来,就完成了一幅作品。
插图35
一个个糖画作品,栩栩如生,让人垂涎欲滴,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现场十分活跃。同学们都争相观看,如痴如醉,陈老师偶尔还将糖画作品给同学们品尝,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糖画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融物质与精神文化享受于一体,观之若画,食之有味。
后记
成都石室天府中学教育国际化系列活动——“非遗文化进校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相结合,营造了人人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人人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
精彩绝伦的演出展现了非遗文化大师们的匠人世家风采,也反映出石室天府中学学子广阅博览的学习激情,同时既对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起了很好的创新效应,使底蕴深厚、具有地方特色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得到普及宣传。
“非遗”活动的落幕不是一个结束,而另一个开始,石室天府莘莘学子熟稔中华、知行世界,在石室教育国际化的浸染之下胸怀内外,兼具国学修养和国际格局而茁然不息。
文化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选择。留住传承,就是留住了历史,保存了文化的命脉。四天学子,不忘传承传统文化之重任,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无论身在何处,心向往之,便是文化,便是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