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时间:2014-10-31 23:56:13 来源:本站 浏览: 次
强化内涵提升 推进转型发展
成都石室天府中学 唐宇
尊敬的陈萍教授、陈校长、亲爱的教职员工及兄弟学校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伴随着金秋的收获,沐浴着阵阵清爽,我们迎来石室天府中学第四届教学研讨会的召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对陈教授的光临指导,表示热烈地欢迎,对老师们的积极参与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全面理解我国历次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改分析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内涵,从实际出发,我们确定了前三届教学研讨会的主题——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生探究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教学反馈与评价的有效性,旨在通过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来探讨如何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
在前三届研讨会上,我们从教学策略与评价的角度,结合学校实际,立足课堂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苦练内功,深入研讨,共同提高。其中,孙学强、黄冰梅、严久宁、权丽娜、徐熙、李艳、李阳等几位老师分别献课,引领和促进了学校教学效益的提高,推进了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实施。
现在,基于对每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和生命价值的关爱,使传统的学校面临着从教育理念到课程结构,从教学内容、实施方法到管理机制等转型性的变革要求。在原框架内的修修补补已经无法应对教育新的发展要求,学校教学工作必须实现全面的转型。因此,今年研讨会我们以“强化内涵提升、推进转型发展”为主题,着力于学校教学转型与变革的研究中来。
一、正确的教育价值决定了转型与变革势在必行
不同育人模式的背后透射着不同的教育价值选择。当我们进行不同的价值选择时,其实,我们也在尝试着不同的育人模式,而不同的育人模式势必产生不同的学校型格。
传统育人模式按照工业化、批量化生产的模式“塑造”学生,强调人才的使用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用知识、技能、成果界定人才。在这种模式下,人处于被动的”培养”之中。
曾经我们的眼里“没有”学生,我们无视学生的存在,做出过或多或少违反学生成长规律的事情。后来,我们意识到学生的真实存在,提出“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而不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但我们张开眼睛看到的常常是全体学生、一群学生。只有当我们把对人的关注和尊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时,学生才能以“每一位”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视野。于是,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唤醒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启动每一位学生的内动力,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承担者,便成为现代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
所以,现代学校变革首先指向教育价值观的变革,而学校提出的“四维育人、双优并举“的培养目标和育人理念正是符合时代变化和发展的正确教育价值选择。
二、转型的关键与保障
1、课程变革是转型的关键
要实现转型和变革,必须找到那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并由这个关键环节的启动,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转型。
在育人模式的构建之中,课程无疑是最关键的环节,是学校育人目标、办学理念的载体。学校顶层设计的思想都必须通过课程才能与教师和学生发生关联。只有通过课程才能形成包括目标、内容、实施方式、评价等在内的教育链条,也才能整合学校所有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服务。所以,课程变革是转型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决定着学校的形态,只有改变课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反之,离开课程变革去谈学校和教育的改变,只能是隔靴搔痒,无法触及实质性问题。
近年来,随着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方向和出路日渐多元,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显得更加迫切,于是,以国家课程方案为指导,在很好地完成国家课程必修要素基础上,怎么样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校本化,并将其成果更好地实施推广,就是摆在学校面前艰巨而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和使命。在陈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已组建了以“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的研究团队,并以开展工作,同时正确将此课题申请为国家十二五重点课题,以此推动学校教学改革。
2、重建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机制和体系是转型的保障
转型应该对已有的评价机制进行科学完善和补充,所以,在多元化、针对性、层次性、易操作、抓关键、简单化、重过程的原则下对教师、学生、课程、学业质量检测等各个环节和系统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思考,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和转型,明确评价机制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建立科学的符合学校教育核心价值观的经得起历史和社会评判的评价体系和制度。
三、转型与改革的策略选择
转型不仅关乎一个组织的成败,更会影响到千百孩子的未来。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不同的变革策略往往会导致截然不同的实施效果。在价值取向、实施目标日臻成熟之后,变革实施中的策略选择更会有“事半”还是“功半”之别。我们选择的转型策略是,走内涵提升之路。
走内涵提升之路,就是强化内涵提升、推进转型发展,就是每一位教师的转型,这是学校转型的核心要素之一。
2001年,中国被批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其中的文件里把教育定位为“服务”。当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学校育人模式下的很多要素都需要重新定义,其中教师无疑面临最强烈的震荡。当学校的价值取向落实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并通过改革实践与每一位教师发生关系时,学校的变革就与教师发展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同年,教育部启动了第八次课程改革,这一轮改革与以往的课改有着根本的不同,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只有当课程具有选择性时,才能造就有选择权的学生;而当我们的服务对象变成有选择权的主体时,自然意味着我们教师自己也将发生根本变化。所以,学校转型,核心要素之一是每一位老师的转型。
今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成为好老师有四条标准:一要有理想信念,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二要有道德情操,做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三要有扎实学识,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潭水;四要有仁爱之心, 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总书记对“好老师“的这一标准,对教师转型具有指明方向的作用。
在转型与变革过程中,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应该应对的主要变化有:观念之变,思维方式之变,专业素养之变,管理与教育方式之变,职业尊严之变等等。
首先,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有这样一则故事:天空飞翔的老鹰是世界上最长寿的鸟类,它可以奇迹般地活到70岁。然而,当一只鹰活到40岁左右,它的喙huì会变得弯曲、脆弱,爪zhao子会变钝。这个时候,鹰必须忍着饥饿和疼痛,在岩石上日复一日的敲打它的喙,直到长出新的、锋利的爪子。当这150天痛苦的历程过去,老鹰可以重获30年的新生,再次翱翔在天空。
从这个故事可见,改变总是漫长而痛楚的,但改变是必须的。就我们教育而言,转变观念是促进教师提高、推进学校转型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变了,课堂就变了,教育也就发展了。因循守旧、闭门造车,从来就与革新无缘,与发展无缘。处在新的时代,面对新的学生,如果我们仍停留在旧有的观念中,自然难以取得实质性地进步。教师只有在思想观念上与时俱进,才能意识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快速提高专业素养。
转变观念主要靠学习和实践。这就需要我们勤奋学习,及时“充电“,多听取,勤借鉴。
教师转型,需要智慧和勇气。我们要多一点创新,多一点勤学,多一点研究。
四、对转型与变革的困难和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
学校教学的转型是一个深刻、持续、整体的渐进过程,实现转型这样一个深刻变化,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就是一项“百年树人“的基业,考量教育的成败不是短暂的三年或六年的中学时段,而是需要放在学生的一生甚至是几代人的发展中。
同时,学校与整个社会生态和整个育人生态的对接时机是否成熟,学校各项制度是否完善,教师的理念到行为是否深刻改变等等,这些问题都将制约着学校转型和变革的成败。为此,对学校教学转型与变革的困难和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
但是,只要我们怀着梦想,找到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在正确的道路上坚定而自信地前进,找到正确的价值选择,及时成功转型,继续弘扬石室天府人勤奋务实、大胆创新的精神,我们的付出一定会有收获。看到困难的同时,更要有信心。
在前进中,我们需要听到先行者的声音,我们需要专家引领。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教育部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特聘专家、教育部国家级校长教师培训主讲专家、硕士生导师、江苏省特级教师陈萍教授,陈教授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于今天将近中午十二点到达我校,还没有来得及休息就来到这里,非常辛苦,下面我提议,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有请陈教授为我们带来《教师职业规划与专业发展》的讲座,掌声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