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时间:2017-10-17 13:56:14 来源:教学处 浏览: 次
按实训基地活动计划,我们在10月16日进行概念教学在初一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本次公开课由七年级李松老师授课,授课内容是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课前李老师做了充分的准备,李松老师根据班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恰当好处地对教材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进行处理,整节课,杨老师面带微笑,语言亲和,用恰到好处的姿态语言把每个学生都引入到课堂中来。全体同学都认真听讲,主动交流,积极发言,整堂课充满了活跃的气氛。
上课现场
课后参与听课的教师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李松教师在高效课堂教学中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充分展示了各自在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过程所形成的教学新理念、新方法,展示了新课改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各具风采的教学特色。同时也在交流研讨中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李松老师教学中的亮点进行了点评,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高新区数学教研员李俊老师做了精妙的点评与指导。
李老师点评现场
李老师认为:这节课是一节设计起点较高、探究性较强、实施难度较大、教学价值较高的公开课,是一节较为成功的探究课。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都立足于学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及实际情况出发,特别是在内容安排和问题设计上,教师做到了“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学习的起跳点、关注学生学习的需求点、关注学生学习的优势点。
第二、从教学设计上看,具有生成性,体现了教学创新的意识。对勾股定理这一章来说,从课标要求到教材内容设置起点都比较低----一方面表现在知识点少即仅有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两个知识点、另一方面表现在能力要求单一即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没有现成、固定的教学内容情况下,设计一节探究课确实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黄老师能知难而上,深入研究课标、反复研读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利用教材资源和学生的智慧资源开发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总之,这节课的内容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
第三、从教学实施过程来看,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这节课的活动模式是:先回顾教材上的原问题----然后对原问题延伸----再生成新问题----探究新问题,以这样一个活动主线展开教学过程。在每个活动环节中,特别是在学生探究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教师能走进学生,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发现并收集学生在活动中所遇到的对问题认识的疑点、处理问题的难点、解决问题的亮点。第四、从教学方式操作的效果来看,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理解得比较深刻。具体表现在:内容选择具有较高的探究价值----思考性、挑战性、生成性、开放性。另外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操作步骤安排的比较合理:安排了质疑、猜想、探究等环节。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恰到好处地运用合作交流,激活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创造欲望,这是探究式教学所极力倡导的教学效果,这节课做到了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拥有者。
第四、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足之处是:首先,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只有小组合作要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使小组合作更有效,因此建议小组合作前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第二,在探究活动三中的小组合作后应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展示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揭示自己的思考方法、思维过程,使所有参与探究的学生对问题都能理解掌握,使探究活动更有时效性。
总之,在初中数学实训基地活动的引领下,我校的初中数学水平定能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