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登录

学生中心

团队在线返回到头条

提高学生课堂思维力度的思考——邢成

上传时间:2011-10-19 23:11:06   来源:初一(1)班  浏览: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深刻思维    开放思维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思维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能不断清除课堂信息的未知部分,不断扩大课堂信息的已知部分并使之条理化。如果学生接触的都是饱和信息,而不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分类、对比、归类、转化、内化为自己的体验心得,就会造成思维的惰性与依赖性,降低课堂思维的力度,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处处“讲深讲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不需要动脑筋思考,没有“生疑一解惑一省悟”的一波三折,解题只需照搬照套,那么充斥这节课的便是“饱和信息”,便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内驱力,便不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也必然降低了40分钟内的思维力度,即便遇到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也由于教师的自行揭秘与昭示结论而失去了思考的吸引力,变得索然无味,迅速转化为饱和信息。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设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课堂思维的力度,要注意恰当设计教学内容,使其具有一定的思考性与探索性。如何提高学生课堂思维力度呢?下面谈本人的三点思考意见,与大家共勉。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力度

  亚里士多德有过精辟的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数学学习过程也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学生创造性思维往往由遇到解决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学生课堂思维力度的必要途径之一。

  在教学中不能将概念、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直接交给学生,而应让学生去发现,使认知过程得到交流,给学生以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把隐含的、有思想价值的内容充分展示出来,将探索问题的过程暴露出来,让学生充分参与思考过程,才能很好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要提高学生课堂思维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必须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二、加强题目的变式训练,提高学生深刻思维的力度。

  当一个问题己得到解决,并为学生所充分理解之后,这时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己经转化为饱和信息,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初步的模式,这时如果将原来的图形作平移、反射、旋转等变换,或将数字及参数的取值苑围作适当的改变,将问题结论进行适当变形。就会在熟悉问题的基础上.创造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在饱和信息的基础上,促使了学生思维纵深发展,促使思维对原有的解题模式与思维模式进行适应性的调整。

三、编选开放题 ,提高学生开放思维的力度。

  一个习题系统中,通常具有己知条件,解题依据,解题方法与结论四个要素。当四者齐全时为封闭型题,缺少两个要素时称为探索型题,又称开放型题,开放性型题由于思维方向的不确定性,具有较大的非常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开放思维的力度。

  当然,如提高学生课堂思维的力度,还有其他途径和方法,这里就不熬述了。

  总之,数学是一门充满思维,充满探究价值的学科。如果数学缺少了思维、探究,那么数学课堂教学就失去了生命力。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双基”,但是知识不等于思维,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而思维、探究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技能也不等于思维、探究,被动的重复的训练,学生品尝到的只是枯燥和痛苦,数学课堂上,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的思维,只是重复别人的思想,久了就养成思维的惰性毫无探究可言了。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思维;要提高学生课堂思维的力度,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发扬个性,自主学习,充分发展,感受到思维的力量,享受到探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