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时间:2011-11-08 18:57:41 来源:高二(5)班 浏览: 次
11月4日下午我校邀请到首都北京的中学生行为心理学研究专家余永红教授, 她为高二年级的家长和没有课的教师做了题为《激励孩子持久学习动力》的专题讲座。在70分钟的演讲中, 余教授始终站立着为大家做报告。 她那一串串富有激情的言语,一个个让人感动的故事,无时不撞击着在场每一位听者的心灵,让他们反思自己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言行。整场演讲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看得出,余教授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大家。
教育孩子是辛苦的,是每一位家长的责任和义务。作为班主任老师和学生家长的我在听了余教授讲座之后,静下来想自己在教育孩子和学生时所采取的方式和行动?是不是有不妥的 地方?是不是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常言道:思路决定出路。笔者认为一个人最重要、最具创造性的是思考,有了思考他就会去考虑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得失,他就会去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结果就是思考者不断的进步、不断的自我完善。可见,良好的思考问题方法、习惯是每个个体最可贵的、不可或缺的品质之一。
在讲座中余教授提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启学生“四道门”:兴趣之门、好奇之门、梦想之门和自信之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及对社会和他人的感恩之心。只要做好了这几方面的工作,学生就有持久的学习内动力。这些观点让我想到一个大的前提——我们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把他们作为个体的、人格平等的人,作为我们社会未来的公民去从各个方面真诚地帮助他们;还是未加思考地严格要求学生,只要他们犯了错误就严格按照班规、校规来处罚他们?如果我们老师从第一个观点出发,那我们处理问题的态度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当学生出现问题,可能我们想到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为什么出这样的问题,我们能够怎样帮助他们改正避免同类事情的再度发生;而不是只要出问题就严格按照条款去处理。我们对待学生出错可能就更加宽容、更加理解,我们知道这可能是出自他们的好奇心、可能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可能是其它原因。我们知道出错是学生进步过程的必然经历,学生是在错误中学习成长。我们处理他们犯错不是为了打击他们,而是让他们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教育、教学是培养他们有自信,而不是打击他们,让他们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学生的自信是来自于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认可,来自于自己不断取得的成绩之中,来自于他看到自己的长处、优势所在。这应该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具有的学生观。
再想想自己教育和处理学生犯错的情况,有时非常生气、恨不得将犯错学生逐出教室、让家长领回家教育。看来,确实有不少时候能够做得更好,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更能心平气和地面对他们。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教师的学生观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有莫大的影响。真得感谢余教授,是她的讲座给我启示,让我有机会再一次较为深刻的反思了教育、教学行为,真是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