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登录

学生中心

团队在线返回到头条

浅析初一学生的数学学困现象

上传时间:2011-12-22 17:06:49   来源:初一(1)班  浏览:

  小学学生经历了小学高段的转折、分化后,进入七年级学习,面临着升入普高或重点中学的压力,加上学本身的抽象性决定了部分学生学习数学感到更加困难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我们教师要正视七年级数学“学困”现象,并研究出切实可行的对策,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学困”现象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

1、知识因素  

  认知规告诉我们,当新的知识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时,在学生的内心将产生一种积极的欲望,希望通过主观的努力重新达到新的平衡。但是,若由新知引发的认知冲突超出了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程度,学生经过多次的努力后仍不能达到新的认知协调,就会产生困惑、回避的想法,学困现象便发生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导入新知识时,要选择好时机,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使新知识的导入水到渠成;另一方面对抽象程较高的知识,在教学中应适当地降低起点,放慢节奏,让学生有逐步消化吸收的机会。

2、心理因素

  部分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动机不明确,学习缺乏动力,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尚处于萌芽阶段。学困现象的主要表现为:( 1)不作为心理。即学好学坏一个样,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这种现象在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或基础特别差的学生中表现特明显;( 2)学习中依赖心理。这一类学生是学困生中的大多数他们缺乏必要钻研精神,凡事都有等、靠、要的想法,不能主动获取知识,长期下去必然导致学困;( 3)自卑心理。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学习往往比较努力,学习还过得去,进入八年级,学习数学难度加大,逐渐失去了在原来群体中的优越感,往往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最终导致学困,这种现象在女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需要是个性积极的源泉,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需要一旦出现并驱使人去行动时,就以活动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会成为一种支配行为以求得满足的力量。因此,教师要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具有坚强不屈的意志,使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迫切需从而激出学习的源动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会中学经常获得成的体验,“成功是成功之母”,让学生树立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3、情感因素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两个心理过程:一是感觉—思维—知识的过程;二是情感—意志—性格的过程。智能的形成和发展是两个心理过程协调发展的结果,单纯强调某一过程只会事倍功半。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缺乏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学生会缺乏学习的激情,形成学困。“情感是数学教学中润滑剂、催化剂”。课堂上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往往能引发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点燃其心志火花,给迷茫者以希望,给彷徨者以勇气,给松懈者以力量。教师要尽量创造出和谐积极情感氛围,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投入到学习中去。尤其是学困生,他们由于成绩差,长期被自卑所困扰,教师应当更多地注入爱的甘醇,使他们的心理保持平衡,对学困生不能歧视、讥笑,要热忱地帮助,有进步要及时表扬,让他们生活在“希望”之中。

4、习惯因素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行为方式或作风,是一种自动的、经常化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起着促进作用;不良的学习习惯则对学生起着阻碍作用。学生在初一、初二往往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初三的学困。因此教师在初三教学中,要对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及时予以否定,减少其出现机会,直至杜绝为止;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对某些优良的表现要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并创造条件,促使其重复出现,直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通过学生的内部强化,增强行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四、向课堂40分钟要质——提课堂思维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处处“讲深讲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不需要动脑筋思考,没有“生疑一解惑一省悟”的一波三折,解题只需照搬照套,那么充斥这节课的便是“饱和信息”,便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内驱力,便不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也必然降低了40分钟内的思维力度,即便遇到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也由于教师的自行揭秘与昭示结论而失去了思考的吸引力,变得索然无味,迅速转化为饱和信息。

  数学是一门充满思维,充满探究价值的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设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课堂思维的力度,要注意恰当设计教学内容,使其具有一定的思考性与探索性。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力度

  亚里士多德有过精辟的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数学学习过程也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学生创造性思维往往由遇到解决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学生课堂思维力度的必要途径之一。

  在教学中不能将概念、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直接交给学生,而应让学生去发现,使认知过程得到交流,给学生以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把隐含的、有思想价值的内容充分展示出来,将探索问题的过程暴露出来,让学生充分参与思考过程,才能很好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要提高学生课堂思维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必须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2、加强题目的变式训练,提高学生深刻思维的力度。

  当一个问题己得到解决,并为学生所充分理解之后,这时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己经转化为饱和信息,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初步的模式,这时如果将原来的图形作平移、反射、旋转等变换,或将数字及参数的取值苑围作适当的改变,将问题结论进行适当变形。就会在熟悉问题的基础上.创造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在饱和信息的基础上,促使了学生思维纵深发展,促使思维对原有的解题模式与思维模式进行适应性的调整。

  通过变式,由特殊到一般,由局部列全面,使解题模式不断丰富与发展,也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深刻。

3、编选开放题 ,提高学生开放思维的力度。

  一个习题系统中,通常具有己知条件,解题依据,解题方法与结论四个要素。当四者齐全时为封闭型题,缺少两个要素时称为探索型题,又称开放型题,开放性型题由于思维方向的不确定性,具有较大的非常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开放思维的力度。

  数学学习在培养人观察问题的全面性与深刻性、计划策略的主导性与严密性、处理方法的条理性与简洁性、反思总结的批判性与概括性、前景预测的前瞻性与多样性等方面,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若要上述优势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得以落实,必须首先使学生愿意亲近数学、渴望学习数学。总之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具有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以高超的教学艺术将每个学生带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