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登录
-->

幸福教育

心灵有约返回到头条

你是否陷入了“受害者、加害者与拯救者”的怪圈?

上传时间:2014-10-22 23:26:21   来源:网络  浏览:

家庭主妇小A最近很痛苦,婆婆来家里照顾小孩,她很不喜欢婆婆的做事风格。矛盾闹久了,她发现丈夫慢慢地站在了婆婆那一边,两人对她诸多指责和要求,让她感觉在家里被婆婆和丈夫压迫剥削。
    刚毕业的小B最近也很痛苦,她毕业一年多,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也没找到靠谱的男朋友。妈妈不断地在她耳边念叨:你就是太老实了,太清高了,你这样子咋能活得下去呀?妈妈逼着她去考教师证,逼着她去相亲,还在朋友面前有意无意说她无能……小B觉得,别人的父母都在努力地维护自己的儿女,想办法为孩子铺路,自己妈妈却连理解自己都做不到,只会打击自己,伤害自己。
     女大学生小C最近也很痛苦,她用网恋男友的密码进去他的QQ,发现他给另一个女网友的空间留言非常亲密,而男友之前明明答应她:“从此以后,不会在网上和别的女网友说话。”因为她之前的男友也是一开始说好只对她一人好,后面却对别的女人动心而分的手,所以小C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中,为什么男人都这样说话不算话?
……
    她们的困境各不相同,这里,我只想说她们共同的一点——“受害者”的感觉。
    小A感觉被丈夫和婆婆压迫伤害,小B感觉被妈妈的言语态度伤害,小C感觉被男友出尔反尔伤害。她们都觉得自己很痛苦,而这种痛苦是别人造成的。所以,她们对自己的痛苦无能为力。
    其实,受害者的身份是一个陷井。正是这个受害的感觉,让你陷入无助的

受害者:我的痛苦是你造成的
    有一个名词叫做“受害者三角”,意思是,当一个问题发生时,人们最常采取的是三种姿态:受害者,加害者,拯救者。
    受害者是我们从小最容易采用的一种姿态——小时候,当与父母产生分歧时,小朋友只要一摆出“爸爸妈妈,你们伤害我了”的姿态,爸妈就会软下来,更多顾及到小朋友的感受。
    受害者姿态常常很好用,它能让人产生一种“我很无辜,都是别人的错”的良好道德感。
    但这个姿态也有不太好的地方,比如,受害者非常被动。伤害者是主动方,受害者是被动方。自居受害者,其背后的潜台词是:“我现在很痛苦,但错不在我这里,而在你那里,所以,我需要你认识到你自己的错误,来终结我的痛苦。”也就是说,我很痛苦,但原因和解决的方法都不在我这里,而在别人那里。
    被害者还有一个痛苦是“被伤害的预期”,因为处于受害者的弱者位置,所以总感觉自己会被挑剔,被伤害,被忽视,被牺牲,不被理解……因为被伤害的预期,他们较可能采取消极被动的防御姿式,很容易陷入深深的虚弱、无助、恐惧的感觉里。

加害者:我那么努力,你却在拖后腿
    做被害者太被动太软弱无能了,于是,有人不想做被害者了,他们想完全地掌控自己的生活。但人和人的意见不可能一致,所以,他们倾向于去控制别人,达到自己的想法。
    加害者的位置能让人感觉到力量和强大,以避免面对自己内心里真实的软弱无能。实际上,很多加害者还很可能自认为优越,追求完美。很多表面上的“好家长”就是这种类型,他们可能会常常无意识地表演自己对子女教育的用心和努力,至于现实中孩子的烦恼和问题,他们会把问题巧妙地怪罪到别人头上去。“我努力做好了我作为家长的那一部分,所以,如果孩子还是问题孩子,那都是别人的错!”
    这个别人,要么是自己的伴侣:“都是孩子他爸,我千辛万苦要培养孩子某个习惯,孩子他爸不仅不支持,还老和我唱反调,这样怎么教育得好孩子嘛?”甚至有可能是孩子本人,就曾看到有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到心理咨询室来测智商——我那么努力地教育他了,他还是学习成绩很差注意力不集中,是不是孩子自身智力有问题呀?
    有的加害者更倒霉,实在找不到可以怪罪的人,于是他们有可能会迫害自己。你有没有过在犯错的时候抽自己几巴掌呢?你有没有过因为一些小错而骂自己笨蛋傻缺呢?这就是你心中的加害者在压迫你心中的受害者。自责很难受,但它能让我们避免体会受害者的悲惨。
    但加害者也不快乐,他们常生活在愤怒和苛责之中,为什么世界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呀?为什么别人都不配合我呀?特别是,当他们意识到被害者的痛苦后,会摆脱不了自责和挫败感。

拯救者:我很好我没事,我还可以帮助别人
    于是,又有人走到了拯救者的位置上。他们试图解决争端,化解矛盾,寻求解决方案。你不再抱怨(受害者),也不再生气(加害者),你现在最关心的是,如何让痛苦的场景消失,如何让我们生活在没有痛苦没有问题的理想世界。
    最强的拯救者既同情加害者又同情受害者,他体贴双方的痛苦,努力安慰双方,并希望凭自己的劝说让受害者能够更加坚强,负起自己的责任,加害者能反省自己的严苛,平息愤怒和不满。
次一些的拯救者会选择宽容:我知道你很柔弱,但我体贴你,包容你。我知道你脾气大,追求完美,我就让一下你。我不和你们一般见识。
但他们不明白,正是他们的安慰和宽容,让受害者更加委屈和无助,让加害者更加放纵脾气。
    如果没有从根本上去着手,和稀泥只会掩盖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拯救的姿态本身就暗示着:我比你强,我比你优越,我很好,我没事,我很幸福,看!我还可以帮助别人。这样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逃避。又怎么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

受害者加害者拯救者都不能通向幸福
    当然,很多人不会固定地呆在一个位置上,而是会在三个位置之间来回转换,然后把身边的人放进另外两个相应的位置。当我受伤害时,别人就是加害者;当我想要控制一切时,别人就是受害者;当我想要平息纠纷时,我就是拯救者,别人就是加害者或受害者。
    但是,这三个位置怎么变换,都是一种向外的指责,而不是真正地为自己负责。因为暗含的指责,所以不能通向平等、友好的谅解与解决。
有人把这个三角形叫做“受害者牢笼”,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回到文初的小A小B小C的问题上,她们的受伤的感受本身没问题,很正常很自然。但需要提醒一点:如果任由这种受伤害的感觉扩散弥漫,把自己困在“受害者”这个位置上,你就有可能陷入“受害者牢笼”。
   真正走向问题解决的途径是——告诉自己,我没有权利,也没有办法要求别人来为自己的痛苦负责。我的痛苦或快乐,由我自己负责。
小A,你的痛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你自己选择的,你和丈夫的沟通是不是存在问题呢?你有没有考虑他的感受,而主动关怀婆婆,争取和婆婆相处呢?
小B,你的痛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你自己选择的,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的成人,你有没有试着不再以仰望的姿态,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去体会妈妈呢?妈妈也是和你一样的普通人,她只是在尽自己的力量在关心你,担心你,为你好而已。你是继续选择儿童式的指望父母,仰望父母呢,还是像个成人一样努力去达成和妈妈的沟通理解呢?
     小C,你的痛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你自己选择的,你和男友之间,是平等的。他不是爸爸,爸爸答应你的事你可以哭着闹着要他覆行承诺,但男友不是。他也是和你一样的,正在学着长大学着恋爱的男孩子,他因为爱你而做的那个承诺,他可能真的办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