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旧版入口
搜索
|
登录
学校概况
About Us
学校简介
管理团队
图说天府
天府荣誉
媒体报道
党建引领
Party building-guidance
团队建设
工会活动
教师发展
课程教学
Course Implementation
学科团队
特色教育
教学科研
科技创新
选修课
学生中心
Student Center
德育动态
团队在线
学生作品
幸福教育
Happy Life Education
心灵有约
后勤服务
Logistics
校务公开
每周食谱
食堂消费查询
国际交流
Internatinal Exchanges
国际部教育
国际部动态
教育国际化
招生招聘
Student Recruit
招生升学
招聘信息
联系我们
附属小学
Primary School
附小简介
管理团队
图说附小
媒体报道
幸福教育
心灵有约
Counseling Service
办学简介
办学理念
荣誉长廊
心灵有约
返回到头条
你是否陷入了“受害者、加害者与拯救者”的怪圈?
上传时间:2014-10-22 23:26:21 来源:网络 浏览:
次
家庭主妇小A最近很痛苦,婆婆来家里照顾小孩,她很不喜欢婆婆的做事风格。矛盾闹久了,她发现丈夫慢慢地站在了婆婆那一边,两人对她诸多指责和要求,让她感觉在家里被婆婆和丈夫压迫剥削。
刚毕业的小B最近也很痛苦,她毕业一年多,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也没找到靠谱的男朋友。妈妈不断地在她耳边念叨:你就是太老实了,太清高了,你这样子咋能活得下去呀?妈妈逼着她去考教师证,逼着她去相亲,还在朋友面前有意无意说她无能……小B觉得,别人的父母都在努力地维护自己的儿女,想办法为孩子铺路,自己妈妈却连理解自己都做不到,只会打击自己,伤害自己。
女大学生小C最近也很痛苦,她用网恋男友的密码进去他的QQ,发现他给另一个女网友的空间留言非常亲密,而男友之前明明答应她:“从此以后,不会在网上和别的女网友说话。”因为她之前的男友也是一开始说好只对她一人好,后面却对别的女人动心而分的手,所以小C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中,为什么男人都这样说话不算话?
……
她们的困境各不相同,这里,我只想说她们共同的一点——“受害者”的感觉。
小A感觉被丈夫和婆婆压迫伤害,小B感觉被妈妈的言语态度伤害,小C感觉被男友出尔反尔伤害。她们都觉得自己很痛苦,而这种痛苦是别人造成的。所以,她们对自己的痛苦无能为力。
其实,受害者的身份是一个陷井。正是这个受害的感觉,让你陷入无助的
受害者:我的痛苦是你造成的
有一个名词叫做“受害者三角”,意思是,当一个问题发生时,人们最常采取的是三种姿态:受害者,加害者,拯救者。
受害者是我们从小最容易采用的一种姿态——小时候,当与父母产生分歧时,小朋友只要一摆出“爸爸妈妈,你们伤害我了”的姿态,爸妈就会软下来,更多顾及到小朋友的感受。
受害者姿态常常很好用,它能让人产生一种“我很无辜,都是别人的错”的良好道德感。
但这个姿态也有不太好的地方,比如,受害者非常被动。伤害者是主动方,受害者是被动方。自居受害者,其背后的潜台词是:“我现在很痛苦,但错不在我这里,而在你那里,所以,我需要你认识到你自己的错误,来终结我的痛苦。”也就是说,我很痛苦,但原因和解决的方法都不在我这里,而在别人那里。
被害者还有一个痛苦是“被伤害的预期”,因为处于受害者的弱者位置,所以总感觉自己会被挑剔,被伤害,被忽视,被牺牲,不被理解……因为被伤害的预期,他们较可能采取消极被动的防御姿式,很容易陷入深深的虚弱、无助、恐惧的感觉里。
加害者:我那么努力,你却在拖后腿
做被害者太被动太软弱无能了,于是,有人不想做被害者了,他们想完全地掌控自己的生活。但人和人的意见不可能一致,所以,他们倾向于去控制别人,达到自己的想法。
加害者的位置能让人感觉到力量和强大,以避免面对自己内心里真实的软弱无能。实际上,很多加害者还很可能自认为优越,追求完美。很多表面上的“好家长”就是这种类型,他们可能会常常无意识地表演自己对子女教育的用心和努力,至于现实中孩子的烦恼和问题,他们会把问题巧妙地怪罪到别人头上去。“我努力做好了我作为家长的那一部分,所以,如果孩子还是问题孩子,那都是别人的错!”
这个别人,要么是自己的伴侣:“都是孩子他爸,我千辛万苦要培养孩子某个习惯,孩子他爸不仅不支持,还老和我唱反调,这样怎么教育得好孩子嘛?”甚至有可能是孩子本人,就曾看到有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到
心理咨询
室来测智商——我那么努力地教育他了,他还是学习成绩很差注意力不集中,是不是孩子自身智力有问题呀?
有的加害者更倒霉,实在找不到可以怪罪的人,于是他们有可能会迫害自己。你有没有过在犯错的时候抽自己几巴掌呢?你有没有过因为一些小错而骂自己笨蛋傻缺呢?这就是你心中的加害者在压迫你心中的受害者。自责很难受,但它能让我们避免体会受害者的悲惨。
但加害者也不快乐,他们常生活在愤怒和苛责之中,为什么世界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呀?为什么别人都不配合我呀?特别是,当他们意识到被害者的痛苦后,会摆脱不了自责和挫败感。
拯救者:我很好我没事,我还可以帮助别人
于是,又有人走到了拯救者的位置上。他们试图解决争端,化解矛盾,寻求解决方案。你不再抱怨(受害者),也不再生气(加害者),你现在最关心的是,如何让痛苦的场景消失,如何让我们生活在没有痛苦没有问题的理想世界。
最强的拯救者既同情加害者又同情受害者,他体贴双方的痛苦,努力安慰双方,并希望凭自己的劝说让受害者能够更加坚强,负起自己的责任,加害者能反省自己的严苛,平息愤怒和不满。
次一些的拯救者会选择宽容:我知道你很柔弱,但我体贴你,包容你。我知道你脾气大,追求完美,我就让一下你。我不和你们一般见识。
但他们不明白,正是他们的安慰和宽容,让受害者更加委屈和无助,让加害者更加放纵脾气。
如果没有从根本上去着手,和稀泥只会掩盖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拯救的姿态本身就暗示着:我比你强,我比你优越,我很好,我没事,我很幸福,看!我还可以帮助别人。这样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逃避。又怎么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
受害者加害者拯救者都不能通向幸福
当然,很多人不会固定地呆在一个位置上,而是会在三个位置之间来回转换,然后把身边的人放进另外两个相应的位置。当我受伤害时,别人就是加害者;当我想要控制一切时,别人就是受害者;当我想要平息纠纷时,我就是拯救者,别人就是加害者或受害者。
但是,这三个位置怎么变换,都是一种向外的指责,而不是真正地为自己负责。因为暗含的指责,所以不能通向平等、友好的谅解与解决。
有人把这个三角形叫做“受害者牢笼”,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回到文初的小A小B小C的问题上,她们的受伤的感受本身没问题,很正常很自然。但需要提醒一点:如果任由这种受伤害的感觉扩散弥漫,把自己困在“受害者”这个位置上,你就有可能陷入“受害者牢笼”。
真正走向问题解决的途径是——告诉自己,我没有权利,也没有办法要求别人来为自己的痛苦负责。我的痛苦或快乐,由我自己负责。
小A,你的痛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你自己选择的,你和丈夫的沟通是不是存在问题呢?你有没有考虑他的感受,而主动关怀婆婆,争取和婆婆相处呢?
小B,你的痛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你自己选择的,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的成人,你有没有试着不再以仰望的姿态,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去体会妈妈呢?妈妈也是和你一样的普通人,她只是在尽自己的力量在关心你,担心你,为你好而已。你是继续选择儿童式的指望父母,仰望父母呢,还是像个成人一样努力去达成和妈妈的沟通理解呢?
小C,你的痛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你自己选择的,你和男友之间,是平等的。他不是爸爸,爸爸答应你的事你可以哭着闹着要他覆行承诺,但男友不是。他也是和你一样的,正在学着长大学着恋爱的男孩子,他因为爱你而做的那个承诺,他可能真的办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