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登录

学生中心

学生作品返回到头条

无解——高2014级4班 王语潇

上传时间:2012-04-09 01:04:13   来源:高2014级4班  浏览:

    鲁迅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题目太长,内容颇多,从汉末魏初的“三曹”一直品鉴到东晋时期的陶潜,鲁迅先生自然是费了一番心思的。只是在混混沌沌的我糊里糊涂地读完之后,并没弄个清楚明白,倒是从那文人雅士的生活态度令我联想到了当今社会里的一些现象,这才生出几分感慨。

    鲁迅在演讲中将“药”与“酒”看作是魏晋时代的两个基本现象。从“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到何晏等人服食玉石散,“药”、“酒”无疑是当时众多名士的精神依托。在一个极注重礼教的社会,一群诸如孔融、嵇康等把礼教奉为最高信仰的人竟由此而招来杀生之祸。“礼”被视为“无礼”,对他们来说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亦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极度失望的他们转移了视角,开始悲悯人生无常,纠缠于生命之苦痛得不到慰藉,故而纷纷选择了因寄所托,放浪形骸。

    当神明已经无能为力时,那么只能是魔渡众生了。这本该是件可悲的事情,幸好对孔融和嵇康他们来说还有杜康、玉石散陪伴。而在现代这个精神生活极为贫瘠的世界里,那些内心无处安放的希望和憧憬,大概只能以死亡为依托了。

    六七十年代,才华横溢的年轻诗人们结束自己的生命,前些年富士康的“连跳事件”,还有现今已经屡见不鲜的某某明星割腕吞安眠药,人生的价值已然成为摆在各种媒体上供人们阅览的数字。

    从古至今,人始终是孤独而敏感的,怀有巨大的梦想,又臣服于同样不可抗拒的现实之中,活得苍白、渺小,却也自然而然了。许多人的心早已流浪去了,但一张被生命劳碌和无能为力揉搓过的脸仍留下来面对生命本身。于是心越走越远,脸上的伤痕也越来越多。久而久之,心和脸就陌生了,认不出彼此了。两个本来源于同一个体的器官却找不到彼此共同的归宿。再后来,就只好露宿街头,最后死无葬身之地了。

    这般无奈,若是文人知晓,必会留下极端绝唱;若是学者知晓,必会做些经典的学问;若是评论家知晓,必会留下“本该在心中的热血,它涂在地上”这样的论断。而若换做是我,我自知身在其中,也只能茫然无奈地叹息一声作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