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时间:2014-09-15 19:18:27 来源:编辑 学生:刘九毓 杨淑婷 老师:张丽萍 浏览: 次
炎炎夏日已过,凉凉秋风拂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孩子们在这个假期里的一些思索、一些收获、一些领悟……
莲宝叶则
郑兴宁
我趁着这个暑假和妈妈、舅舅、舅妈还有姐姐来到了阿坝县未开发的莲宝叶则。
我们跑了4小时的烂路,终于到了盼望已久的莲宝叶则。
阿坝县的莲宝叶则是一个规模较大、气热雄浑、奇峰异石、变幻莫测的艺术殿堂,是一座雄伟的石头城堡;地处川、甘、青三省结合部,紧靠“大九寨”核心区,具有明显区位优势,核心景区据阿坝县城仅60余公里,面积达300余平方公里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风格独特、可塑性很强,在阿坝州现有的景区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和较高的建设开发价值。
风景区内各景点景区要素各有所长,相互映衬,对整个景区开发十分有利,是开展风光、摄影、探险、科考、登山特色生态旅游的最佳目的地。
阿坝县的莲宝叶则山风景区各景色各具特色。奇峰异石变幻莫测,富于无限遐想、可作为观赏奇山异石,探索格萨尔王文化。北侧有特色相近的达尔中沟奇峰异石景区相邻,景点丰富;扎尕尔措湖水宁静幽,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湖中游鱼穿梭,湖岸瀑布飞扬,牛心石清秀圆润。整个扎尕尔措景区景色秀丽,山水相衬。
虽然路途很艰辛,但我看到了人生中最美丽的风景,我不后悔。
读《骆驼祥子》有感
曹宇阳
读完《骆驼祥子》,我十分感慨祥子三起三落的生活命运,同时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骆驼祥子》讲述了旧中国北平城里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祥子来自农村,如骆驼般憨厚、健壮、坚韧。淳朴的他最大的梦想便是拥有一辆自己的黄包车。但他的愿望一次次破灭,经历了三起三落后,祥子丧失了生活信心,最终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
祥子18岁时到北平城,带着农村小伙特有的憨厚、淳朴。最初的他,具有反抗精神,同时又很勤恳卖力,苦苦拉了三年车,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那时的祥子是多么的纯真,多么的富有拼劲,多么的易于满足。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最后却颓废了。我们不禁思索:到底是什么彻底击垮了祥子?他在北平遇见过许多人,如泼辣的虎妞、老奸巨猾的刘四爷、粗野蛮横的杨先生一家……难道罪恶之源是他们?不,不是,是那黑暗的旧社会。抢祥子车的大兵,不给仆人饭吃的杨太太、欺骗他的虎妞、轻看他的刘四爷、敲诈他的孙侦探、愚弄他的陈二奶奶,他们的丑恶只是那个社会丑恶的代表。也正是这社会的丑恶,使祥子这样老实本分、淳朴善良的劳动者遭受到旧社会严酷无情的盘剥压迫,一次次残酷无情地碾碎他们仅有的一点生存愿望,最终把他们冷酷无情地逼成行尸走肉。作者通过祥子的人生浮沉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控诉了旧社会那活生生把人变成“鬼”的罪恶。
我们出生在21世纪,是如此的幸福,不必整日食不果腹还要拼命干活,也不会受人辱骂却只能讲泪水往肚子里咽,更不会如祥子一般三番五次目睹自己最大的愿望在眼前被狠狠摔碎。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不满,去抱怨,去谩骂我们如今的生活。
黑暗的旧社会早已不复存在,欺侮祥子、关心祥子的人最终都只是一个背影,他们留给我们的是一面历史的镜子。不曾经历过这些的我们,读完《骆驼祥子》的我们,浏览过旧社会缩影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向为我们开创幸福生活的革命先辈们学习,用我们的能力去开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新时代呢?
《暮光之城》观后感
刘可点
《暮光之城》这部电影是由小说改编翻拍的。小说《暮光之城》的作者是美国女作家雷蒂芬妮•梅尔,小说讲述了一位十七岁少女贝拉与吸血鬼爱德华的爱情故事。
这部影片区别于其他吸血鬼题材的地方在于里面并不是只有单纯的血腥、杀戮。也正是这部影片,让人们可以将对吸血鬼的印象从邪恶、恐怖转变到善良、友爱,使其一改传说中的丑陋模样。当然本剧的亮点不只这一个。
还有就是贝拉和爱德华的爱情经历,从艰难相处到相融以沫,一路走来,克服了重重困难。如果吸血鬼都能如此善良、团结,有同情心,为什么人类不能?作者大概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使青年们认识到生活中不是只有疼苦的存在,同样也有美好的事物,以此带给我们憧憬而不是一味的憎恨。
本剧的剧情也是相当新颖的。贝拉怀上了孩子,强壮的婴儿足以撕碎贝拉,可她坚强地生下了小蕾妮,这也导致了她的死亡,她为爱情为亲情的牺牲是伟大的。影片结尾,爱德华是那样的慌乱失措,他能做的只有将贝拉变成吸血鬼,让她能够重生。眼看着妻子挣扎着死去,悲伤的气氛笼罩上来,让人不由也揪心起来。
不负所望,贝拉复活了,但是这一大家子又陷入了更大的保卫战争中,影片中吸血鬼们为了保护生下来的孩子,以少对多,在权力的威胁下,他们坚持立场,没有妥协。贝拉和爱德华始终守护着小蕾妮,载强大的势力也比不上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以及愿意付出一切乃至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
谈到精神,不得不说每个主人公的品质,其同样是值得学习的。贝拉是个坚强、乐观、很有魄力的女子,同时也很特别,她喜欢和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有一种安静、内敛的美。饰演贝拉的演员斯图尔特也有着与大自然相融合的亲切感,在影片中多次惊艳到我。
影片中的狼人也是赚足了眼球,他们有着狂放不羁的姿态,无拘无束的态度,每每看到他们都会使我产生和他们一起在森林里狂奔的念头。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惊心动魄而又感人的影片,我相信它会影响我多时。
《青春》读后感
廖雨能
《青春》是著名作家韩寒的作品,总的来说《青春》是篇敢于揭露中国社会潜在的问题的文章。
这篇文章是韩寒用他的年少、他的轻狂,他那敢于揭穿疑难社会的文字编制而成。这篇文章用那短短的几万字反映出中国潜在的问题,让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默默反省社会,反省自身。
文章开头便有提到,现在的中国物价飞涨,大部分的人工资却没有提高。所有为梦想奋斗的年轻人都在为买车买房努力,还在这个社会有立足的资本,在这个城市有立足之地。但仅仅一套房子遍足够掏空大部分人多年来的积蓄。
从懂事旗家长遍向我们灌输同一个思想:好好学习,认真读书,才能有学问,才能成大事。从而,我们原本的人生目标便从那刻开始改变,渐渐的远离我们。认真学习,有一个好工作,娶一个好媳妇儿便是他们口中的“大事”。从那刻起,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买车买房,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只好舍弃自己,舍弃人生理想。
父母教育我们要好读书,读好书。当然,这里的“好书”指的是学校的教科书。为的只是让我们有更高的学历。更好的他们心目中的未来。而我们喜欢读的一些书籍,便会引来他们的反对;我们的一些爱好,在他们眼里便是玩物尚志。9年义务教育,3年高中,4年大学,我们宝贵的青春,全被他们看成将来的发财之物。在这16年里我们多少人是在开心的学习、成长,又有多少人在接受他们“最好”的培养?“书中自有黄金屋”已经被误解。现在我的门,有谁是真正喜欢读书,真正愿意读书?我想远不足万分之一!
大多数人终于结束了苦逼的求学时代,抱着满肚子的知识和好奇步入了社会,这时候才发现真实的社会与我们相信中,理想中的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社会,并不是想在学校那样那么好混,尽管我们早就对于立足社会的难有所耳闻。
无奈之下,我们再次舍弃自己,千辛万苦找到了不错的单位,再次与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驰。当我们融入单位,融入那所谓的“集体”,对于领导我们还是只能被迫挤出笑脸,被迫摆出他们喜欢的姿态。多少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多少人在心中呐喊:“我要做原来的自己,我要想要的生活!我要我的自由!”可这时,我们灵魂虽然还清醒,身体却已经麻木,习惯了早出晚归的生活,习惯了讨好别人只为保全自己的人生。身体已经不再属于灵魂。蓦然回首,梦想就像我们现在的人生随波逐流,渐渐离去。我们早已变成了工作的机器,只知道奋斗奋斗再奋斗,努力努力再努力。终于经过一番拼搏,钱来了,车来了,房子妻子都来了。接着就是子女还有跟着他们的奶粉钱,学费等等。压力又一次袭击了我们的生活,妻子要了戒指要首饰,孩子要了玩具摇手机。
虽然我很厌倦这样的生活,也害怕将来会得到这样的生活。但是韩寒在文章最后提到:人面对这样的压力是常有的事,但有的人会被压力压垮,有的人却被激起斗志,更加努力,给予家人想要的一切。若要选择,就要选择更好的路,若有一点点的错误,便与本来可以拥有的一切是天壤之别。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青春》写的非常之好,非常可观。好就好在他在说出来了社会、人生中的压力之后教育了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它用那短短的几万字号召大家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能成为别人的奴隶。
如果在我即将立足社会那一刻,我将会选择自己想要的那条路,虽然我或许会遇到更多的压力,但我会选择释怀,因为我走在自己的路上,无愧与自己的人生。
总的来说,韩寒的这篇《青春》令我受益匪浅。
《南京!南京!》观后感
范奕帏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电影院,是的,我观看了《南京!南京!》。
影片讲述的是1937年的12月,南京城破。与此同时,有大量不愿意投降的士兵留了下来,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展开了惨烈的抵抗。在抵抗最终失败之后,在数十万中国人的鲜血终于染红长江之后,南京全城沦落,一系列惨无人道的的疯狂举动在无耻的日本人的手下展开……最后,角川把幸存的两名中国人送出南京城,而自己选择了自杀。
影片留给了我很长时间的思考:人怂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当我看到镜头里那一张张痛苦的脸、无奈的脸、绝望的脸……便心如刀绞;又看到日本鬼子用人力把孙中山的塑像拖倒在地,我又是多么愤怒!泪水、痛苦、愤怒编织在一起,便是《南京!南京!》的最好观后感。
当我看到日本人拉着一车死去的慰安妇,把我们中国人当货物一样宰割,我是多么想站起来,流着泪,向这些慰安妇致敬;我也要用尽一切恶毒的语言去咒骂这些无耻的日本人,他们失去了最起码对人性的尊重!
“日本妇女五元,中国、朝鲜妇女两元。”在日本,一位军官这么说。他们的做法就是对我们极大的侮辱,极大的伤害!我们不是羊!这一点,中国不会忘!
是的,南京大屠杀,中国不会忘!
华夏大地曾经多么慷慨的给予我们,它给予我们热情、善良、坚强,却忘了给予我们平安。炎黄子孙享受着这一切。但是,当别人攻击我们之时,有无还手之力,这是莫大的悲哀啊!
我觉得《南京!南京!》这个名字更像是一句口令。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发奋图强。
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从现在起,认真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的更昌盛,更繁荣,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南京南京》观后感
张天
1937年日本人大肆入侵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沉痛代价。日本人发出的第一声炮响好像还回响在我的耳边,这一枚炮弹狠狠的撞向了南京的城墙,也重重地砸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这一刻我的心仿佛一片空白,仿佛只剩下日本人在中国烧杀抢掠的画面。
南京!南京!这就像一句临死前哀鸣,南京的士兵带着自己连同一万万中国同胞的尊严做着最后的抵抗!这样做仅仅只是为了一个中国人的尊严!
可是南京最后的残垣断壁抵挡不住日本人荷枪实弹,所以许多的人都倒在了血泊之中!活下来的部分人最后也被抓走,进行了残忍的屠杀!剩下的人明白,接下来的情况将会更加糟糕,但是中国人都没有畏缩,而是顽强的抵抗残忍的日本人,即使战死,也会在临死前洪亮的说出一句:“中国是不会亡的!”这一句虽然简单但是包含了一个中国人的热血以及一个人的勇气及尊严!
在南京,数不胜数的中国人被残忍屠杀,只有小部分的人逃脱了日本人的毒手,可是最终也由于各种原因无一幸免。这一天南京城没有了往日的繁荣只剩下一片寂静的荒原……
南京大屠杀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无法清洗的伤口,每一个中国人必须要明白这一段发生在几十年前日本人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我们必须要强盛我们的国 家,也必须要守护一个中国人的尊严!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蔡伟兴
再次看到风筝时,已然是七月。绿草如茵的空地上,几个人在放风筝,脸上的笑容宛若夏日雨后的天空。我坐下,神思有些困倦。不知是睁眼之时还是闭眼之时,我望见一片瑰丽的苍穹,灿烂的云朵中是成片的风筝,如同飞鸟。远处,放风筝的人伫立,追风筝的人奔跑。一切都如此熟悉。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追风筝的人》中的对白此刻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意识到周围的一切都是一场梦境。我在延续着一个梦,一个《追风筝的人》的梦。
那晚霞的移动荡漾着我的眼睛,那风筝的弧线激扬我的心神。感动与欣慰,害怕与无助,心酸与悲凉,这本书字里行间带给我的是如人生百般滋味的悸动。是什么得以有这样大的力量让心灵颤抖?那质朴的语言敲响的到底是怎样一种伟大的乐律?
阿富汗,一个在曾经在我印象中只有战火纷飞的地方。而《追风筝的人》却为我呈现了一个真正的阿富汗——一个有欢乐,有情谊的国土。阿米尔和哈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是那样幸福。虽然身份与种族的差异不时扰乱两人的友谊,但是谁也无法忽视这之中令人艳羡的美好。然而,这样一个美好的开头,冥冥之中注定会有一个令全文发生转折的岔路口。阿米尔和哈桑在当地的斗风筝比赛中取得了胜利,狂喜中,哈桑要去追那只被割下的风筝。那一刻,我仿佛预感到了之后的事情,我听到我的心中大呼“不要去!”……
可是,我只是一个看客。我只能一页页翻下去,看着阿米尔走街串巷寻找着哈桑,看着哈桑被一群不良少年施暴,看着阿米尔在这重要的岔路口却选择了胆怯……当那只风筝坠落,阴影扫过白雪上斑驳的血渍,我知道,坠落的不仅是风筝,还有阿米尔与哈桑之间整个过去,连同快乐与悲伤。
那时的我想,如果是我,我会挺身而出吗?如果阿米尔当时用自己救下哈桑,他们之后又会如何?我不知道。这世界没有如果。但我知道,阿米尔在他尚且年幼人生中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东西,而正是这一错过,将用他的一生来补救。我们的人生究竟禁得起几次这样的错过?人生竟是这样坚强而又脆弱!
无尽的痛苦让阿米尔逼走了哈桑。而同时,阿富汗的战火也开始燃起。阿米尔跟随着父亲逃到了美国,背离了战火却始终无法背离对哈桑的自责和愧疚。终于,在朋友的指引和劝导下,阿米尔冒着生命危险回到阿富汗,拼了命从塔利班手中救出哈桑饱受折磨的儿子索拉博。而此时的哈桑早已死在了塔利班的魔爪下,阿米尔能为昔日友人所做的,就只有为他可怜的孩子找回一颗心,一颗过去的心,一颗未来的心。这心,又何尝不是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延续?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为索拉博追着风筝。那风筝究竟是什么?到底谁才是追风筝的人?这两个问题一直伴随我到最后。我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我知道,这问题阿米尔已经明白了,我也已经明白了。
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鲜红或湛蓝。望着远方的风筝,我们追寻,我们仰望,在追风筝的路途中,我们诠释整个世界。这途中,有沟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可是,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担起责任,鼓起勇气,翻过千山万水,跨越艰难险阻。我相信,我的风筝一定会在某座山的后面等着我。
睁开眼睛,声旁依然是碧绿的草地。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阳光在各种风筝下投下细碎的光斑。夏意正浓,此时的我仰望天穹,仰望天穹上的风筝,嘴角的弧度悄然上扬。
呐,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千与千寻》观后感
廖叶静
千与千寻讲述了10岁的小女孩千寻为了拯救双亲,在神灵世界中经历了友爱、成长、修行的冒险过程后,终于回到了人类世界的故事。
千寻由一个物质世界跌入一个对于她来说全然陌生和充满着困境的神灵的世界,跟所有的这种电影中的主角一样,“回归”将是一切努力的终极目标。
这是一个没有武器和超能力打斗的冒险故事,它描述的不是正义和邪恶的斗争,而是在善恶交错的社会里如何生存。学习人类的友爱,发挥人本身的智慧,最终千寻回到了人类社会,但这并非因为她彻底打败了恶势力,而是由于她挖掘出了自身蕴涵的生命力的缘故。现在的日本社会越来越暧昧,好恶难辨。
还有电影中的无脸男和河神,没人会在乎他是否有头有脸,只要他有钱,汤婆婆那里的人都会去热情地欢迎他,同时也说明了汤婆婆的贪婪。也像是说明了无论多么纯洁的人,到了那里后,不管怎么样,也会变得贪婪、无赖……只有最后仍然保持着纯洁的那个人才能有回家的资格。
她可能不算是最善良的,但是在电影中却有着许多的衬托,所以她就成为了电影中最善良的人,有着那么好地形象。相信在故事情节中每个人都比较同情好人的悲惨遭遇,情节的曲折使电影更有趣味性。
电影中的那些好人虽少,但足以给千寻一些安全感,也给了我们一些看下去的兴趣,使得这部电影不再是那么的黑暗,因为其中也是有好人存在的。
《朴槿惠自传》读后感
闵紫涵
刚读完这本书,有好多话要说!感慨于在这个世界上竟然真的会有惊人毅力的人。她强大的信念让我为之感动。
喜欢这样的感觉,内心平静。读着感兴趣的书体会着别人的人生,领略着别样的心境,获得感受,填补字迹的不足。
很佩服她做人做事坚守原则与底线,虽然看到书封面她微笑的温柔模样,但仿佛能看到她做事坚韧的样子。得知了她的人生经历,让我觉得自己是那么幸运,更觉得要把她作为我的榜样,她在年轻时失去至亲,而我至少还有家人陪伴,这使我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当自己父母被冤屈,缺势力薄,无能为力,消失一般隐匿起来,那又是怎样一种孤独与冷漠?
当决心为国家放弃自己的平凡之生,而眼前政治之路荆棘一片,孤军奋战,那又是什么在支持她?
经历如此千回百转,仍怀有感恩之心……
佩服!着实让我对韩国人的毅力与隐忍五体投地,虽然我不懂政治,但觉得韩国有这样的领导真是幸运!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宋浩文
苦难是人生最后的试金石,往往希望就躲藏在绝望的背后,让我们鼓满自信的风帆驶向成功彼岸,拥有不朽的人生和精彩的生命。
在我们这一代,也许童年是彩色的,也许我们在回忆起自己绚丽而又快乐的童年时会情不自禁的发笑,也许在我们的童年之中留下的都是美好,可是海伦•凯勒呢?她一生都处在黑暗无声的环境中。
海伦是悲惨的,出生仅十九个月就已听不见看不见了,这么大的压力怎能全部施加在她弱小的身上,在无声无影的世界里多么的彷徨、多么的无助,人生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有急流、有险滩,总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而面对挫折和失败,海伦表现的是那样的出色,她用触摸去感知文字,去感知世界,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不朽的人生,一个精彩生命!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世界上最精致的瓷器都是要经过多次熊熊烈火的锻造。那些一帆风顺的人,是不可能品尝出苦难的艰辛,更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命往往总在最艰苦的逆境之后出现转机,不到最后,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成功根本没有秘诀,如果有,只有两个,第一个就是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第二个就是始终想着第一个秘诀。失败只不过是一次暂时的没有成功,只要不服输,成功就在你面前。
苦难一直是成功的试金石,让我们鼓满信心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