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登录

学生中心

学生作品返回到头条

彼生何处栖——论范增

上传时间:2014-11-21 00:18:32   来源:高一年级  浏览:

      一篇《鸿门宴》学下来,印象最深的不是君王气度的项羽,反倒是始终在他身边帮忙出谋划策的谋士范增。

     战火连绵的年代是注定英雄豪杰并起的年代,范增无疑是其中的一位。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之时,范增已年届七十,却毫不犹豫的选择投奔项梁,这本不应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的举动,可是范增是一位智者,他清楚地明白自己身上所背负的历史使命,于是义无返顾地投身于反秦事业中,将自己的智慧倾囊献出,毫无保留。

    在项梁率会稽子弟兵渡江而西之时遇上范增,那滔滔江水是不是已留下一位老人的决心?

     智者无论在何处都会发光。范增一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言论,使项羽等人欣然接受了这位老人的提议,复立楚怀王,使反秦事业有了一个新的方向。接下来,范增的地位节节攀升,成为项羽的最主要谋臣。

      我始终在思索,被项羽尊为“亚父”的范增是否会在这尘世中感到疲惫?在这一段本与自己无多大瓜葛的战事后是否感到后悔?自己本是一介平民,过着安稳的隐居生活,如今却要殚精竭虑辅佐君王,并没有得到什么回报,会不会心有不甘?

      待看完鸿门之宴,我觉得所有的答案都有了。

      范增会说出“急击勿失”,会“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之三”,会在最后“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范增,作为一个英雄,作为勇者与智者的结合体,正确地审视了时势。他早已洞悉刘邦的存在对项羽的威胁,靠的是的是自身的观察与判断。

       范增让项庄舞剑,一方面是对项羽无动于衷的极度失望,另一方面又是在为项羽的优柔寡断予以弥补,他清醒地判断,若鸿门之宴不杀刘邦,则“若属皆为所虏”。

       因此,当张良献上玉斗时,他才会如此悲愤。他不甘心:他不甘心自己那么多年的鞠躬尽瘁,到头来江山尽为他人所有;他不甘心自己忠心耿耿辅佐的君王会在如此重要关头无所作为;他更不甘心,竟会败在刘邦手下!

      我无法想象范增有多失望。

      鸿门宴好像给范增使了绊子,让他走得越远越踉跄,离开越久越凄凉。

      范增从出仕起就不是一个年轻人,他没有年轻人的一腔热血。支撑着他一路走下来的不过是一份希望看到项羽夺得天下的期盼。可是,刘邦逃走,一切都已无可挽回。范增已经心死了,一个死心之人是无法有更多的作为的。他的脾气始终火爆,说话始终直率,次次都令项羽不悦。项羽也似乎从不懂“忠言逆耳”的道理,最终,一个离间计,便让项羽疏远了他最忠心的臣子——范增。

      范增怒了。忠心被否定,被怀疑,这是一个君子所不能忍受的耻辱。

      他说:“天下大局已定,君王好自为之。”——这是我听过的最心凉的话。

      范增走后,有人说:“项羽若听范增之策。则平步取天下也。”,“平生心力为谁尽,一事无成空背疽”。项羽啊项羽,乌江的你,是否也会对范增怀有一份歉意?是否也会后悔当初没有听范增的话而自责?

     范增死前念过一首诗——

     凤兮凤兮,翱翔于九天,天地多窈寮! 凤兮凤兮,九天之翼,日月为之遮挡! 凤兮将暮,凤兮凤兮何处归! 凤兮高洁兮,萧萧非梧不栖! 天地狭小,必触青山兮!一尾垂天南! 梧兮梧兮,彼生何处栖!

     范增啊,别担心彼生何处栖,你是一代英雄。

     彼生必定另有一片天地,让你栖息!